本文目录
八仙是指哪八位神话人物明朝才女叶小鸾是得什么病死的“铁冠道人”张中简介 张中的传说故事八仙是指的是:铁拐李(李玄)、汉钟离(钟离权)、张果老(张果)、吕洞宾(吕岩)、何仙姑(何琼)、蓝采和(许坚)、韩湘子、曹国舅(曹景休)
1、铁拐李又称李铁拐,李凝阳,李洪水,李玄,是中国民间传说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。相传名为李凝阳或李洪水,或名李玄,字拐儿,自号李孔目。生卒年约公元前418-326年。
2、钟离权姓钟离,生卒年约(公元168.农历7月27日-256)东汉、魏晋时期人物,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神仙。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,名权,字云房,一字寂道,号正阳子,又号和谷子,汉咸阳人。
3、张果老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八仙之一,在中国民间有广泛影响。张果老(张果),他姓张名果,号通玄先生,受武则天和玄宗征召,御赐邢州五峰山(今邢台张果老山)。
4、吕洞宾,吕洞宾在八仙排行中虽不是“老大”,但是其影响却是其他七仙无法相匹的,汉钟离等七仙的专庙寥寥无几,而奉祀吕洞宾的吕祖庙、吕祖阁却成千上万遍布各地。
5、何仙姑——八仙之一,八仙中唯一的女性,巧降及时雨。歙南覆船山,十道石门内,有座何仙姑庙,传承千年,坐落在倒挂荷花的龙穴里面,因为她在这个荷花形里面羽化登仙的。
6、蓝采和,真实姓名不详,或名许杰,字伯通,公元(615-760),是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,唐朝人,在淮南道濠州钟离濠梁之上(今安徽凤阳)得道成仙(又说在青海出生,青海湖、昆仑山一带,诺木洪的黑风口是他的诞生地),出生于塘河古镇石龙门。
7、韩湘子,字清夫,唐代人,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,擅吹洞箫,拜吕洞宾为师学道,是八仙中风度翩翩的斯文公子,道教音乐《天花引》,相传为韩湘子所作。
8、曹国舅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。他出现最晚,在宋代就被内丹道收编为吕洞宾弟子,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迟至元明时期才出现于有关记载之中。
扩展资料
这天,八仙兴高采烈地来到蓬莱阁上聚会饮酒。八仙每人准备一道菜,以当地的大虾、海参、扇贝、海蟹、红螺、真鲷等海珍品为主要原料,加工了8个拼盘、8个热菜和1个热汤。拼盘各自用自己的宝物拼成图案,造形生动别致,盘盘都有神话典故,不仅味道鲜美,还可观赏助兴。
热菜烹饪更为精致,呈现蓬莱多处名胜景观,巧夺天工;热汤以八种海鲜加鸡汤制成,味道鲜美奇特。酒至酣时,铁拐李意犹未尽,对众仙说:“都说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神山景致秀丽,我等何不去游玩、观赏?”众仙激情四溢,齐声附和。
吕洞宾说:“我等既为仙人,今番渡海不得乘舟,只凭个人道法,意下如何?”众仙听了,欣然赞同,一齐弃座动身而去。(另一说八仙赴王母娘娘蟠桃会归来。)八位仙人聚到海边,个个亮出了自己的法宝。
八仙遨海,顿时海面如翻江倒海,滔天巨浪震动了东海龙王的宫殿。东海龙王急派虾兵蟹将出海查巡,方知是八仙各显其能,兴海所为。东海龙王恼羞成怒,率兵出来干涉。八仙据理力争,与之抗辩,东海龙王下令虾兵蟹将抢走蓝采和。
蓝采和不甘示弱,与之争斗,终因寡不敌众,被抓住关进龙宫。众仙见状大怒,个个奋勇上前厮杀,在海里打起一场恶战。众仙连斩东海龙王两个龙子,吓得虾兵蟹将魂飞魄散,屁滚尿流,纷纷败下阵来。
东海龙王怒不可遏,急忙请来南海、北海、西海龙王,不制服众仙誓不罢休。于是四海龙王催动三江五湖四海之海水掀起惊天巨浪,杀气腾腾地直奔众仙而来。正在一触即发之际,忽见金光闪烁,浊浪中闪出一条路来,原来曹国舅白云板天生具有避水神力,他怀抱云板在前开路。
众仙在后紧紧跟随,任凭巨浪排山倒海,却奈何不了他们。四海龙王见此情景,十分恼火,又调动了四海兵将准备再战。恰巧南海观音(一说如来佛)从此处经过(或说专门来调停),便喝住双方出面制止,东海龙王放出蓝采和。八仙拜别观音,各持宝物,乘风破浪、遨游而去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八仙
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才女,恐怕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李清照。而在明末江南地区,流传于文人之间最著名的才女却是去世时仅16岁的叶小鸾。叶小鸾本人颇有才气,围绕她产生的故事更具有传奇性。与其说她是因才华流芳,不如说是她死后的演绎成就了她的才华。
对明末人来说,叶小鸾的名字广泛流传开,部分得益于文学评论家金圣叹。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典名著,特别是小说散文类,很多都有金圣叹的评语。但是在明末,金圣叹扶乩、也就是算命的本事和名声,远远超过他的文学评论。
叶小鸾生活在明熹宗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在位时期,明朝内忧外患已经出现颓势。虽然崇祯帝上台后励精图治,除宦官、平冤案、厉行节约,但是对这个悲剧的末代皇帝来说,祖先留下的家底实在太过单薄。
朝廷中政党争斗不休,民间饱受大旱、瘟疫之苦;内有农民起义不断,外有日益强大的后金虎视眈眈。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下,时人都“不问苍生问鬼神”。而金圣叹在全国各地游走,自称有三十位阴间女徒弟,扶乩算命往往能言中主人心事,信徒颇多。
叶小鸾本人年少早夭,她的父母请金圣叹扶乩。金圣叹以文笔颇佳的诗句,与叶小鸾父母对答,被当时的文人传为佳话。金圣叹扶乩称叶小鸾本是月宫女侍书,这让本来在当地就颇有知名度的叶小鸾,名声传出了江南。
叶小鸾到底是什么样的才女呢?对现代人来说,可能用一个著名的小说人物解释更好理解,那就是《红楼梦》中的林黛玉。
叶小鸾从小被送养在姨妈家,性格多愁善感,又非常擅长写婉约诗。她诗中“年年春草色,肠断一孤坟”等句子,被认为是曹雪芹撰写林黛玉诗作的风格来源。
叶小鸾的父母在当时都颇有才名,可谓是出身名门。她母亲沈宜修在她死后写的回忆录中描述道:“余因语云:‘桂寒清露湿。’儿即应云:‘枫冷乱红凋。’尔时喜其敏捷,有柳絮因风之思。悲夫!岂竟为不寿之征乎?”。
可见在沈宜修看来,虽然女儿聪慧,但是很早就有“情深不寿、慧极必伤”的迹象。
这一点倒是与林黛玉非常相似。林黛玉所写的诗句虽然非常美,但是往往透着一股伤春悲秋的哀伤情绪。而叶小鸾的个人诗集《返生香》中,记录了她两百多首诗词和序、偈等杂文,无一不透着悲凉的情绪。
金圣叹在给叶小鸾扶乩,回答叶家双亲问“曾犯痴否”时,回答道:“勉弃珠环收汉玉,戏捐粉盒葬花魂”。扔掉首饰盒中的珠玉,用来葬花,这是叶小鸾的痴,也是林黛玉在《红楼梦》中“痴”的代表行为。
而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叶小鸾是林黛玉原型的证据之一。虽然曹雪芹生活的年代与叶小鸾相隔了一个世纪,但是曹雪芹从小在江南长大,很可能对这位流芳后世的明末才女有耳闻。而金圣叹扶乩叶小鸾这样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故事,也极有可能被他借鉴。
不过叶小鸾全家却比林黛玉传奇得多,或者说叶小鸾全家人都是林黛玉。叶小鸾养母张倩倩颇有才气,却因为子女夭折、与丈夫长期分隔,郁郁而终;她的姐姐叶纨纨听说妹妹早夭,悲伤过度而死;母亲沈宜修接连痛失爱女,也带着对子女的怀念撒手人寰。
就连叶小鸾的父亲叶绍袁,在妻女接连离世后整日忧郁憔悴,最终带着三个儿子遁入空门。
可以说叶小鸾一家人原本就是典型的文人世家、多愁善感,加上明末的社会动荡和国破家亡,虽然这一家人演绎了现实版的林黛玉,却让人唏嘘不已。
“铁冠道人”张中,是金庸先生所作武侠小说《倚天屠龙记》之中的人物。在《倚天屠龙记》的设定之中,张无忌所在的明教,最大的是教主,其次是左右光明左使和光明右使,再次是四大护教法王,然后便是五散人。
铁冠道人张中,便是五散人之一。大家认识到这个人,多数都是通过《倚天屠龙记》,不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说。但实际上这个人物,并不是金庸先生原创的,是有真实的历史原型的。铁冠道人张中,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,善预测旦夕祸福,曾给明太祖朱元璋帮助。他在道教中有一定地位,是铁管盘的祖师爷。
铁冠道人张中画像
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,张中在江西行中书省抚州路临川县出生,字景华、景和,号真常。张中自幼接受教育,学习经史,意图日后光宗耀祖。然而多次参加考试,却屡次名落孙山,最后干脆放弃了科举,纵情于山水之间。
就是在他寄情山水,放纵玩乐的时候,张中遇见了一位能人异士。此后便算是入了道门,跟着这个人,张中学会了太乙神数,观察风云之变,预言旦夕祸福,十分灵验。
张中行走在世间,为别人算命之时,因为每每都喜欢头戴铁冠。所以等他名声逐渐响亮之后邓愈简介,就有了“铁冠子”、“铁冠道人”的称号。明朝初年,朱元璋想要一统天下,驻军滁阳。张中在邓愈的推荐下,受到朱元璋的召见。
朱元璋本人还是比较信玄幻之说的,所以看到这个道士之后,便向他询问天下计。张中看了朱元璋面相回答:“您龙瞳凤目,相貌非常邓愈简介,于面相上来说贵不可言,是有大作为的。如今天下大乱,若不是应世命定之主,是很难一统天下的,而您就是那个命定之主。将来您一定会沈光焕发,如风扫云,登基称帝。”
朱元璋对张中十分欣赏,于是将他留在军中。每次有战争的时候,张中都能观察天气,给朱元璋帮助。
铁冠道人张中画像
据说鄱阳湖大战之时,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,更甚至被流箭射中身亡。当时不管是陈友谅一部,还是朱元璋这边之人,都不清楚陈友谅已经身亡的消息。除了陈友谅的亲信,只有张中观云望气,知道了此事。
张中当即让朱元璋书一封祭文,寄于陈友谅军营,朗诵其死因。朱元璋听从了张中的建议,当真写了一封祭文到陈友谅部队。陈友谅一部之人,这时才知道自己的首领已经去世。当即军中大乱,士气动摇。
另有言大将军徐达当初还只是一个小将军的时候,张中就看过他的面相,并且留下批语。说他目光如火,以后定然前途无限,官至极品。但可惜的是,却只能活到中年,无法活的更长。
徐达日后果然显耀,成为明朝开国名将之一,官至魏国公,死后更是被追封为中山王。然而可惜的是,却只活到中年,享年五十四岁。
另有说法,蓝玉曾经去拜访张中,讥笑张中道:“脚穿芒履迎宾,足下无礼。”张中却回:“手执椰瓢作盏,尊前不忠!”蓝玉后来果然谋反,证实了张中蓝玉“不忠”的预言。
明朝统一中国之后,张中在京城住了几年,没多久就投水而亡。皇帝下令找他的尸体,却遍寻不获。后来又有人言,在张中投水的那天看到铁冠道人策杖出潼关而去。
还有说法是说战争结束之后,张中就像朱元璋告辞,此后逍遥世间,再无踪迹。